被低估的巴达:智能交通的隐形冠军
浏览:324 时间:2022-4-19

沉寂已久的旅游市场再次热闹起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观察,从下沉电商游戏中了解到的华因违规运营被多地交管部门约谈,给突破计划蒙上了一层阴影。

市场上的另一个玩家,嘀嗒,为六周年制作了一张引人注目的成绩单。与此同时,有消息称,嘀嗒将寻求在香港市场IpO。

关于滴滴,的二次离场、嘀嗒,的反击以及美团、曹操等新势力对出行的热衷,业内一直有关于网上车战死灰复燃的争论,以至于有人猜测,出行市场的烧钱游戏将再次上演,赛道上的出行可能是一场看不到尽头的无限战争。

从商业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讨论不乏道理。毕竟,旅游市场从来不缺乏话题性。结合新基建的浪潮,在新一轮的出行市场暗流中,或许会有智能交通的新视角。

01出行数据盲点

智能交通不是一个新概念。

早在2019年9月,国务院就在《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指出,要大力发展智能交通,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超级计算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推动数据资源开发赋能交通。

进入2020年后,新基建按下了智慧交通的“快进键”。阿里,百度,腾讯、华为等科技巨头纷纷入驻,自动驾驶、车路协同、智能汽车等解决方案层出不穷。智慧交通已成为新基建的主力军。

看来原因不难理解。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交通拥堵正成为制约发展的一大顽疾,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期,一个小小的交通事故就能导致拥堵绵延数公里。根据交通部, 中国,发布的数据,静态交通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已经占到城市人口可支配收入的20%,相当于GDp损失的5-8%。

有些错位是,很多科技巨头给出的智慧交通解决方案,都属于2030年、2035年的远景规划,往往对交通领域当前的一系列问题没有进一步的答案。不是科技巨头野心太大,而是交通智能化转型还存在一系列棘手问题。

例如,旅游业的智慧往往需要三个过程:

首先是数据的收集。大数据作为智能原材料,可以说是智能交通过程的核心部分;

其次是数字化运营,在大数据基础上优化运营,逐步形成数字化运营管理体系;

最后,智能化转型,通过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使得城市的出行和运营越来越智能化。

目前大部分城市的智能交通还处于第一阶段,数据采集存在盲点,让大部分玩家望而却步。

一是传统出租车与网络隔离。目前国内出租车行业日订单量保持在5500万左右,占整个出行服务市场的60%。但网上打车比例不足10%,扬招仍是最主流的打车方式,导致数据收集差距巨大。

另一种是独立于旅游市场的私家车。根据国家统计局给出的数据,2019年末我国私家车保有量为2.615亿辆,其中民用车保有量为1.4644亿辆。在目前的交通系统中,私家车的数据采集几乎是空白,这是一个远超出租车的数据盲区。

诚然,智能交通这块蛋糕并不诱人。如果连最基本的数据采集都存在这样那样的盲点,那所谓的智能就无从谈起了。

02 嘀嗒进入游戏

智能交通的数据盲区成为滴滴、嘀嗒进入市场的契机。

滴滴不止一次提到“智能交通大脑”的概念,试图与外界分享自己的运营经验,在交通基础设施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嘀嗒旅游也提出了数字智能、网络减量、线上线下融合的“三化战略”,也开始向智能交通倾斜。

然而,在智能交通的轨道上,与滴滴的高飞相比,嘀嗒可能是一个被低估的选手。

与滴滴主网车不同,嘀嗒出行的市场份额集中在顺风车和出租车上。根据嘀嗒之行六周年期间发布的成绩单:截至2020年8月31日,嘀嗒注册用户总数超过1.8亿,注册车主超过1900万,认证车主超过1000万;累计注册出租车司机超过190万人,累计持证出租车司机超过80万人。

其中,在顺风车市场,嘀嗒获得了近70%的市场份额,嘀嗒的顺风车车主在30秒内接单超过1亿次,3分钟内接单超过2亿次.嘀嗒在搭便车市场有着巨大的出行量,这在填补私家车的数据盲点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巡游出租车是滴滴和嘀嗒之间的核心竞争点。与滴滴盲目减少出租车司机网络的做法不同,嘀嗒给出了另一种解决方案。

以嘀嗒旅行时登陆西安的“出租车智能码”为例。司机、出租车、出租车计价器、顶灯等。都是通过智能代码打开的。同时,在扬招上车的用户也可以使用智能码对司机服务进行评分并付费,甚至可以在智能码对应的“出行助手”小程序中查看附近的巡游出租车。一个看似简单的智能码,就完成了巡游出租车驾驶、交易、服务的在线数据。

数据证实了嘀嗒的正确性在过去的半年里,西安智能码的使用量已经超过了5000万次,占当地出租车运营总量的72%,最高的一天使用量超过了40万次。90%的出租车订单通过智慧码实现了服务数字化。

除了网上的出租车数据,在运营层面也有一些微妙的化学反应。根据中国交通协会数据,2019年巡游出租车空置率约为45%。然而,西安出租车公司通过嘀嗒“凤凰出租车云平台”的热图和智能巡航服务优化运营后,西安的巡航出租车空置率已降至30%-35%。

正因为在消除数据盲点方面取得的成就,嘀嗒已经成为智能交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03市场将走向何方?

思考本文开头提到的现象,对于出行市场的讨论不应该局限于网约车,而应该切换到新基建和智慧交通的语境。

或许旅游市场的未来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然而,当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重构商业基础设施时,出行市场注定不会在旧模式下重演。无论是在滴滴还是嘀嗒,的智能交通领域,这个动作,无论是明是暗,都是顺应潮流的方向。

只是有点类似于网上车市的玩法。滴滴和嘀嗒对旅游市场的未来方向给出了两个不同的答案。

滴滴的策略是通过增加供应来优化市场。比如内部孵化的花猪,与其绿色蔬菜拼车、风车业务在很大程度上重叠。目的可能不是制造新的假想敌,而是间接寻找增量产能。在终端层面巩固自己的布局;再比如在货运市场上解决青桔单车出行最后一公里和滴滴货运的问题,都是按增量划分市场。

嘀嗒的选择是改革供给侧的现有产能。例如,在扬招仍是主流用户习惯的背景下,嘀嗒并没有试图用网络合同取代扬招。而是基于网络签约和扬招两种模式并存的基础上,同时借助智慧码等第三方解决方案,加速传统出租车的转型升级,通过盘活存量、供给资源,提升用户出行体验和出租车行业运营效率。

本质上,还是有两种思维方式在起作用。滴滴新基建布局仍有消费互联网思维的影子。嘀嗒释放出用工业互联网思维开拓市场的信号,通过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寻求新的增量空间。

至少可以保证的是,出租车智能码应用的区域不会局限于西安市场,大部分地区的巡游出租车还没有享受到互联网时代的便利。无论是消除数据采集盲点,还是提高出租车运营效率,都需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嘀嗒出行智能码。

如果进一步延伸,在乘坐和出租车庞大出行数据的基础上,参与嘀嗒:新交通基础设施的机会不缺,为乘客提供数字化工具,提高出租车响应率,满足年轻用户的个性化出行需求;为驾驶员提供热广播等服务,降低空置率,引导驾驶员提高服务意识;为出租车公司、交管部门提供云服务,提升出行管理精细化.工业化可能成为嘀嗒继搭便车和出租车之后的第三条旅游增长曲线。

简而言之,滴滴和嘀嗒都看到了潮水的方向,但他们没有进入同一条河。等待旅游市场的不会是无休止的厮杀,而是沿着不同的路径探索。

04写在最后

著名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在他的著作《隐形冠军》中揭示了这样一个现象:有些企业不为外界所关注,却主导着各自的市场领域,拥有极高的市场份额,独特的竞争策略,以及持续深耕的野心。

当我们再次谈论新基建、智慧交通等话题时,应该改变只关注超级巨头的习惯,将目光转向像嘀嗒这样的行业——深度收费,无论是商业模式、市场份额,还是对行业下一阶段的影响,以嘀嗒出行为代表的那类玩家,都成为了真正的隐形冠军。